2024年的Etsy似乎正经历着成立2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随着日前第四季度的财报发布,作为美国本土知名的手工艺品电商平台,坐拥无数忠实用户的Etsy仿佛陷入到增长困难的窘境之中。
不但GMV连续多个季度持续下滑,连活跃卖家也是在不断流失,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个曾经被国内卖家视为“很赚钱、但门槛高”的高利润平台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Etsy:一场自我革新的阵痛
Etsy近些年的颓势在业内也算是一个小热点话题,不可否认,这个以“手工原创”立身的老牌平台,目前光从财报数据看确实成绩不佳。
活跃卖家从700万骤降至560万;2024年Q4销售额同比再次下滑6.8%;还有其75%销售额扣押45天、手工属性严审等政策导致的资金链承压问题,更是让许多中小卖家诟病不已…
但事实上,这一切的颓势,其实都是平台定位以及Etsy决定革新所带来的必然“阵痛”!

图源网络
导致Etsy陷入目前情况的核心矛盾在于既要维护“小而美”的差异化标签,又无法抵挡规模化带来的流量诱惑,疫情期间涌入的工业化卖家,虽短期推高平台GMV,却也模糊了平台定位。
如此,当消费者发现Etsy与亚马逊的商品同质化时,“溢价购买情怀”的逻辑自然崩塌。
不同于亚马逊,Etsy 的价值在于其“反规模经济”的社区属性,在Etsy的用户群体中,文化认同大于流量逻辑,平台86%的卖家为女性,她们通过 Etsy 实现 “居家创业+生活平衡”,这种生态本身就是护城河。
而当Etsy反应过来,并决心改变,捍卫平台“手工原创”的定位时,虽然财报业绩上给出惨痛的反馈,但另一面的数据“月均 4.29 亿访问量、26 亿页面浏览量的用户粘性,以及 商品50%-400%的溢价空间”却显示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
这也揭示了一个结论:Etsy的衰退,本质是一场“劣质卖家的请出运动”。
平台用严苛政策过滤工业化铺货玩家,反而为真正具备创意能力、合规运营的卖家腾出了红利空间。
Etsy还值得中国卖家押注吗?
如果认同以上观点,对于国内卖家而言,Etsy就不是值不值得做,而是“该怎么去做”的问题。
- Etsy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在前有亚马逊,后又TEMU、TK Shop等新兴平台的夹击下,规避了价格内卷。如南通某家纺卖家通过 “设计师联名 + 定制服务”,单店利润率稳定在 60%,客单价超亚马逊 3 倍。
2、轻资产模式也给卖家更多便利,无需公司资质、物流时效自主设定(支持国内直发)、社区化运营降低获客成本,此外新手卖家还能通过 “故事营销”(如工匠日记、创作视频)建立品牌认同感。如国内某陶瓷工作室就靠着TikTok 导流,在Etsy上复购率达 45%。
3、对于我国卖家而言,义乌小商品城的 “柔性供应链”(小批量定制、快速打样)与 Etsy 需求高度契合。如某饰品卖家通过 “原创设计 + 微工厂” 模式,单款耳环月销 2000 件,利润率比亚马逊高 40%。
4、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收紧,国内卖家普遍受到影响,但 Etsy 商品多为高附加值手工品(超 800 美元免税红线占比低),受政策冲击小,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更是指出,Etsy 模式本质是 “文化消费”,关税影响有限。

图源网络
- 如何做好?在规则中创造规则!
1、吃透平台文化属性:注册时强调“手工故事”(家族工艺传承),商品描述突出 “不可复制性”(使用 “独一无二”“定制专属” 等关键词)。
2、构建信任体系:利用 Etsy 的“店铺故事”板块展示创作过程,加入“手工艺人认证”(如 B Corp 认证),还有如定期举办线上Workshop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
3、玩转合规红利:善用 “预售模式”(解决资金储备问题),同时可以选择“独立站 + Etsy” 组合拳(规避平台单一风险),参考美国 Top 卖家经验:90% 的头部卖家同时运营品牌官网。
结语
Etsy 的收缩策略并非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净化生态,通过牺牲短期规模,强化“手工艺文化共同体” 的品牌认知。
在这种反效率的战略下,其价值不在于 GMV 增长,而在于构建一个不可复制的文化经济体。对于具备设计能力的中国卖家,这也正是从 “供应链代工、低价内卷” 转向 “文化输出、原创溢价”的最佳跳板。
来源:壹流融媒旗下公众号【WL123跨境电商】
原创文章,作者:壹流融媒88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l123.com/hang-ye-zi-xun/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