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美国海关将针对性审查中国商品货值”的消息在业内传出。
据消息显示,美国海关以20万美金年薪的高价招了很多懂中文的专员,意在成立一个专项小组,专门查国内出口到美国货值。

据说招中文员工,是为了反向在国内采购网站、渠道等查询/核实货物信息。
该消息虽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不过结合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美国蛮横加征关税之余,打击转口、严查进口商品的原产地态势,必须会导致查验率的提高。
关税冲击下的跨境卖家
虽然美国日前宣布豁免对我国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但大部分跨境卖家的商品依然陷在极端关税的困局中。

关税冲击下的卖家纷纷寻求其他物流解决方案。
一位咨询墨转美的卖家,直言关税让其没办法直接发货了。
1、成本指数级增长
在特朗普极端关税下,跨境卖家最直观的就是要面临着物流、清关等一系列的成本加增。
其中如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将在5月终结,T86清关模式要面对高达120%的税率。
还有如业内常谈及的双清包税,本来自开年至今,物流费用就是一涨再涨,从20%额外关税开始的小幅上涨,再到目前为止125%的对等关税政策。
(有卖家透露,至目前,双清包税的费用对比往年已上涨了约4~6万元一条柜子。)
现如今还传出美国海关成立专项小组的消息,如果为真,显然这种“灰清模式”会遭到最严重的打击。
2、从涨价到全面溃退
成本飙升进而导致的是许多卖家的低客单价商品难以为继,售价低于20美元的商品(如儿童玩具、手机壳),关税后成本占比超50%,还有如上文提及的小额豁免变动,无疑也是宣告着一系列9.9美元包邮系列的商品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
而涨价即丧失竞争力,如某卖家所售的蓝牙音箱从20美元涨至30美元后,转化率暴跌40%。
且随着涨价导致的转化率下降,与之而来的恶性循环是搜索权重会在算法调整下也将降级。如果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维持排名,卖家就不得不加大广告上的投入,进而导致在广告成本飙升,但效果却仅能做到勉强维持局面。
当中,如安克、致欧等头部卖家或能通过专利壁垒维持市场,可对于更多的中小卖家而言,在这种变动下,为了维持涨价与转化率的平衡,毛利率无疑被极致压缩,甚至最终还是只得无奈退出。
3、供应链转移困境
在2、3月份,对华关税加征至20%时,供应链转移就是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无论转移东南亚、墨西哥还是加拿大,随着美国打击转口、严查进口商品原产地,无疑一一印证着供应链转移也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比如,越南转口,因为美国海关已开始要求越南出口商提供产品全产业链证明,越南当局也是对"转口洗产地"行为重拳出击,严格要求出口商品需提供原产地证。
正如我们群聊讨论到,转口不仅风险高,成本重,重要的事资料难办,若手续不合规最终也是被扣被罚。

4月10日,越南第389指导委员会(越南反走私、贸易欺诈和假冒伪劣商品国家指导委员会)更是发布公告:将严厉打击涉及商品原产地的贸易欺诈行为、货物非法过境以及被用作向第三国出口虚假货物以逃税的中转站。
关税挑战下,卖家如何应对?
1、建立动态货值评估模型:如果不舍放弃美国市场,在高税态势下,卖家可以尝试引入专业的海关估值系统或相关服务商。结合 HS 编码分类、贸易术语(如 FOB/CIF)、销售周期等因素,实时测算合理申报区间。
不过,其中品牌商品需特别注意包含商标使用费、专利授权费等特许权使用费,避免因 “单独列明费用” 漏报导致估值偏低。
2、完善文件证据链:卖家可以设立专职合规岗位,负责收集和保管采购合同、生产工单、物流提单、境外销售平台交易记录等原始文件,确保各环节数据可追溯。
例如,深圳某供应链企业为其客户建立了 “三单对碰”(订单、支付单、物流单)数据中台,在应对海关审查时可快速生成完整的业务闭环证明。
3、开展内部审计与风险演练:卖家与物流商沟通,尝试模拟海关审查场景,重点排查低报高卖、拆分订单、原产地虚假声明等高频风险点。
据某服务商数据,2024 年以来,已有超过 300 家跨境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 “海关稽查压力测试”,并通过模拟审查发现并修正了平均 23 处合规漏洞。
结语
短期看,频繁变动的关税政策及各路消息,确实让卖家很难有明确的分辨与决策去应对这场关税风波。不过卖家也不用为此感到焦急,事实上,在这种态势下,以静制动也确实是比急着行动也更为合适,也更为稳妥。
而从长期看,无论关税战是否持续,卖家转型升级、形成专利壁垒都会是应对一切风险的最好手段。毕竟低价内卷的时代都在逐步离去,未来,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会是卖家最好的保护伞。
原创文章,作者:壹流融媒88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l123.com/hang-ye-zi-xun/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