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郑艳玲(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 秘书长)
郑艳玲女士,现任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秘书长、深圳市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执行主任、2019年4月任商务部14人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系5A级行业协会,全球最大物流与供应链展会“物博会”的主办单位,于1994年成立,是政府和行业的联系纽带与交流平台,也是行业企业家们的精神家园。

从赴德学习到来深发展,从接手协会时只有3个人,到如今,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主办的物博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物流与供应链展会。
郑艳玲女士是如何带着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一步步发展壮大?物博会又时如何成为当下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盛会….下文,壹流专访将从郑艳玲女士的经历一步步揭开这些问题。
从老师、干部再到担任协会秘书长
郑艳玲女士早在1978年就上了大学,但最初,她所报的却并非是与物流、供应链相关的专业,而是中文,14个志愿填报的全是师范大学。
毕业后,郑艳玲女士也是先成为一名老师,直至身体原因转行,到了黑龙江省交通厅任职行政管理,并开始初步接触到物流体系。
郑艳玲女士回忆,到了交通厅任职后,虽然自己所在的行政管理部门,但她觉着如果自己在这样一个专业的政府部门却不懂专业,是很难做好管理的,所以在工作之余她又进修了交通运输经济、道路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在2000年,考取了我国与德国的一个合作项目,去到德国进修物流。
巧合的是,在郑艳玲女士赴德进修期间,刚好碰上了深圳市政府的一个代表团,当时深圳也在研究要把物流作为支柱产业,前往德国想重点看看、考察一下德国的物流。
当年我们国家都是省级公路,连高速公路都不多,而德国在当时公路就已经能当飞机跑道用了,无论是物流还是交通体系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郑艳玲女士作为留学小组的组长,就在中间牵线搭桥,帮助深圳代表团与当地物流企业沟通,安排参观企业等,而这也是她与深圳结缘的第一步。
当时,代表团的领导就表示郑艳玲女士的性格非常适合到深圳发展,只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她还是先婉拒了。
直到回国后,一次受到邀请来到深圳,她看到了盐田港、看到了大梅沙,壮观的景象让她心中感叹‘这真的是太适合做物流了’,同时也让她下定决心来到深圳发展,并在后续进入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为了协会秘书长。
接手协会后的发展
彼时,接手协会,成为秘书长的日子并不容易。
郑艳玲女士回忆,当时协会只有三个人,账上也只剩下2500块钱,那时有谁给点小恩小惠,支持一个地点办公她都特别感激,处境特别困难,无处借力,甚至协会一度差点要清算了。
不过,郑艳玲女士有她的坚持,她心想‘清算肯定不行,怎么也不能说我一来协会就办不下去了吧?’
深思熟虑后,她再次前往德国,找到支持中德合作项目的卡尔路斯堡基金会、经济合作发展部。
这个合作项目从1986 年开始,主要是德国援助发展中国家,即每年拿出3000万马克做奖学金,帮我们培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员。
但也因为是中德合作项目,相关的奖学金是直接给到政府的,故作为协会要拿到费用、名额的过程非常艰难。所幸,最终谈妥德国方面,又在交通部的同意下,郑艳玲女士还是得偿所愿,拿到3个班的名额。
有了名额,资金难题也就暂时解决了,毕竟当时国内企业也都很有想法,明白要发展就要去接触最先进的行业知识。
谈及此,郑艳玲女士也是坦诚的笑道:“当时我们就和要去的企业说的很明白,说我们(协会)都活不下去了,要收点服务费,一个人1万块钱。”
但这显然也不是一个稳定的办法,协会要长远发展,必然要有所行动,也是在这时,看到众多深圳协会都热衷于办展会,让郑艳玲女士找到了方向。
物博会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与供应链展会?
物博会,即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简称“物博会”),是国内首个商务部批准举办的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博览会,自2006年由协会自主发起举办至今,采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已成功办展19届,同时在近两年也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与供应链展会。
从接手协会只有3个人、2500元到如今物博会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力的的物流与供应链大会,郑艳玲女士是骄傲的。
对于物博会的发展,她没有从自身的视角发言,而是引用了此前一位展商对物搏会的评价,遥记得当初安特卫普亚太区负责人在展会中与其说道:“郑,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来物博会吗?”
一是物博会一直在创新,业态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物流、外贸企业,还有如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物流科技设备等都在这些年中参与了进来。
这对于外国企业而言,是具备极大的吸引力的。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他们依然以传统为主,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的新东西,而在展会中,这些新业态的出现,则让他们了解到了更多的行业趋势,也得到更多启发。
二则是协会团队好,服务也到位。虽是一段简短的评价,却也最直接的道出了参会展商、企业的最核心的需求。在各类展会遍地开花的当下,要提供一个中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如何做好服务与协调,让大家都能舒心的交流、有所得,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同时,郑艳玲女士还表示道,物博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协会在2006年主办了首届物博会,后于2007年深圳市政府便成了物博会的主办单位,期间深圳市交通局也是给予物博会与协会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各种方面的协调协助工作,由此物博会很快便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虽然政府已于2019年将展会自主权交回给协会,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但郑艳玲女士也依然一直感恩着一路中所受到的各种帮助。
物博会为什么也吸引卖家?
对于展会也有规划卖家,且今年来也是由越来越多卖家关注物博会的问题,郑艳玲女士表示道,一是因为展会本身就是“物流与供应链”,规划卖家也是协会想在供应链帮助大家聚集更多的资源。
二是随着行业发展,跨境电商已经不止于注重选品了,很多跨境电商企业都在完善自身的供应链,如亚马逊、TEMU、TK等跨境平台都参加物博会,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要“卷交付”,自然也对物流越发重视。
怎么看待企业出海?
谈到企业出海问题时,因为郑艳玲女士走过很多个国家,也看到过很多各类型的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所以,对于企业出海、中国制造出海她一直是持肯定态度的。她认为,出海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我们中国快速发展是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真正的融入了全球化,虽然现在因为贸易顺差、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吃亏论问题而有所动荡,但这其实也只是我们产业转移的一个周期。
随着我们发展到这一步,国际化公司、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供应链都是必然的情况。而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则是要找准战略定位,有自己的市场分析、自己的技术路线、有自己的方法论。
如在墨西哥汽车是第一大产业,许多车企在当地建厂,带来的就是很多企业作为配套产业一起走出去,如说蓝思科技过去为他做屏,深圳一些企业为他做磨具,长三角一些企业为他做零部件的配套,这就是企业的一种出海方式。
当然,也有是发现了新兴市场,故而想要走出去。不过这种出海企业相较于有明确供应的企业肯定会更难一点,摸索也要更久一点,需要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分析也会更多。
出海企业在其它国家能否复刻国内的发展经历?
当下,如东南亚的发展的状态,就让许多企业家有种他们正身处我们90年代的感觉,对于出海企业而言,这是否正是一种机会?其中又是否延用我们以往的发展历程,复刻到东南亚各国呢?
对于出海企业的发展,郑艳玲女士表示,有些国家确实是有着我们当年80、90年代的影子,但也不完全是一样的。
确实,如东南亚各国,可能从基础设施上来看都仍比较落后,可从国际化上来说,他们却也有很多新东西是我们那个时代所不具备的。如泰国,他们现在也会推崇单身经济,而这在我们的八九十年代就属于是怎么没见过,所以拿老眼光说‘你就是我哪个时代’是不正确的。
郑艳玲女士以协会到24年到墨西哥办汽车展会、今年准备到泰国做数字服务展会举例,之所以协会会有这种规划,正是因为在她的思量中,今天的东南亚,绝不是30年前40年前的中国。
所以企业要出海,要把空间先打开,可以参考思路,但绝不能照搬走老路子,要寻找更多的机会,如办展会的同时就要配上更多有价值服务,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收益。
结语
从赴德求学到扎根深圳,郑艳玲女士以自身跨越学界、政界与行业的独特经历,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从萌芽到全球崛起的壮阔历程,同时也用实干诠释了“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
如今,深圳早已从当年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城市,成为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的枢纽之一;中国物流体系更是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从港口基建到数字供应链创新,处处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这段历程不仅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更是中国企业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生动注脚!
最后,也是再次感谢郑艳玲女士的深度分享,致敬每一位推动中国供应链走向世界的开拓者。
——————
出品 | 深圳特区报 壹流融媒
壹流融媒 | 跨境电商行业前沿观察媒体
联合单位 | AMZ123 大信法务 千合物流
主持人 | 千合物流/文彪 特邀主持/陈静璇
制作团队 | 导演/Lulu 拍摄剪辑 /乐不群团队
场地支持 | 乐荟中心
原创文章,作者:壹流融媒88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l123.com/hang-ye-zi-xun/3808.html